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

来源:学工处
日期:2023/11/20 03:20
浏览次数:955

推文1:

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

世界艾滋病日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设立的世界节日,时间为每年的12月1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人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可以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同情和理解,号召全球人民共同行动,支持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方面的工作。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2021年是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

为进一步提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认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吧!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文根据英文全称缩写“AIDS”,音译为“艾滋病”。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可以了解艾滋病三个明确定义:1、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3、综合征: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何不同?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内起,人体就开始了同它的斗争。病毒在人体内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生多种疾病,一般被称为机会性感染,如严重的腹泻、肺炎或某些癌症等,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以上。

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当健康人的皮肤和黏膜出现了伤口,而这些伤口又恰好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等,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自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在全世界蔓延。虽然人类同艾滋病的斗争已有20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发明有效的疫苗和治愈该疾病的方法。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会有哪些表现?

艾滋病的潜伏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5年,亦有长达10余年者;艾滋病的窗口期(指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形成抗体所需时间)一般为5周左右。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出现症状,可分为四个时期:(1)急性感染期。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2)无症状感染期。常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 %。(3)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持续原因不明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4)艾滋病期。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一个月。慢性腹泻超过 4、5次/日,3个月内体重下降10%。患者有突发的咳嗽、气短、血氧分压下降等肺功能衰竭症状,常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体虫病,隐球菌脑膜炎,以及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

吸毒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

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一般的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进餐;(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咳嗽、打喷嚏、谈话。

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推文2:

【健康科普】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也没有能够治愈的药物。很多人都觉得它离自己很遥远,但是请记住:如果不能规范个人行为,感染也许只在一夕之间!掌握防艾知识,规范个人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如何预防艾滋病

一、预防性传播

1. 洁身自好,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

2. 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

3. 感染性病会增加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得了性病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和治疗。

4. 杜绝使用新型毒品。新型毒品能使人体极度兴奋,性欲增强,极易发生混乱的、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大大增加了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二、预防血液传播

1. 远离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吸毒。

2. 避免不安全注射或输血。

3. 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拔牙等进入人体的器械。

4. 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三、预防母婴传播

1. 青年男女最好在婚前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育龄妇女应进行孕前检测。

2.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怀孕妇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孕期和产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住院分娩减少损伤性危险操作,产后避免母乳喂养。

推文3:

大学生与艾滋病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这一天,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度空前提高。随着艾滋病传播速度的不断提高且区域的不断扩展,在校大学生感染艾滋的病例不可避免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得不思考:艾滋病离校园有多远,离大学生又有多远?

对艾滋知识了解甚少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很大且很容易接触艾滋病毒的人群。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情况不容乐观,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大学生在回答“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与HIV(人体免疫缺损病毒)是否有区别”、“HIV感染者外表看起来是否和健康人一样”、“AIDS是否可以有效预防”等问题时,分别出现了高达48.4%、46.5%、35.5%的错误率(答案均为“是”)。仅有16%的同学能够写出艾滋病的医学全称;居然还有5.2%的同学表示“没有听说过艾滋病”。

当记者采访大学生是否了解艾滋病时,大部分人都是只知道一点。“说实话,我觉得艾滋离校园还是比较远的,毕竟学生这个群体是比较纯洁的。”采访中一位大二学生如是说。

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知道性交、血液制品、污染针头、母婴均可以成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对具体的细节却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艾滋病分为急性感染期、潜伏期和发病期三个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皮肤和黏膜破损也可能导致传播,同时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感染。

此外,有38.7%的同学认为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和公共电话等会传染艾滋病;有47.1%的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染艾滋病;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不能预防AIDS/HIV。

艾滋基本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可导致死亡。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

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已经研制出的一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积极接受医学指导和治疗,可以帮助艾滋病病人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据了解,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对主要传播途径的态度

艾滋病可以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进行传播,其中,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目前,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开放,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发生未做任何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便成为感染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中南大学医学院艾滋病防治实验室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表明:过度开放的性观念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传播的高危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59.4%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婚前性行为”;82.6%不赞同“婚外性行为”;80%不赞同“拥有多个性伴侣”;80.6%的人反对“一夜情”。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渐走向开放,但在采访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是积极健康的。

对于大学时期的性行为与同性恋现象,记者进行了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大部分的同学都觉得挺难为情,仍然认为公开谈论“性”是件难以启齿的事,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对其做出了回答。“我当然不支持大学生性行为,不仅对身心健康有危害,而且是对爱情的亵渎,大学生无论如何也要学会自重!但我认为跟艾滋没什么关系吧!我觉得学校对大学生性行为没有责任,其实学校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学生们不听啊!还是一句话,人要学会自重,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可以接受校园同性恋,这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他们不宣扬不健康的思想,互不干涉妨碍就可以了。北京不就开设了同性恋公园吗?”

对艾滋病人既同情关爱又恐惧排斥

据各大媒体报道知,大学生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比较宽容,他们认为艾滋病人是很值得同情的。

相关调查显示,87.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人值得同情”;87.7%认为“艾滋病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怀”;89%表示“愿意关心、帮助艾滋病人”;还有71.6%认为“医生应该为艾滋病人的病情保密”。

但从现实中不难发现,虽然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能够给予同情和关怀,但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关爱”,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排斥依然存在。从感情上讲,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患者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遭受社会的排斥,本应予以同情,但前提是“患者要离我很远”。当身边真正出现了艾滋病人时,大部分大学生却“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工作”,“希望他们退学或者退职”,甚至宁愿与其“断绝交往”。

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缺乏了解,艾滋病无法治愈的事实,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社会对疾病、死亡、非法使用毒品和静脉注射毒品的恐惧等。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有79%来自电视、广播、报刊书籍和互联网,其余的依次为宣传栏、课堂、家庭成员等。

一方面,媒体的开放与信息的快捷的确为大学生获得艾滋病知识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开放的媒体在报道中也难免存在着失真和误导的可能。因此,如何正确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大学生“防艾”理念刻不容缓

据青岛新闻网报道,目前强化大学生“防艾”理念刻不容缓。针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与防范艾滋病知识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和获得途径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郭兰教授认为,“朱力亚事件”至少给予了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两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强化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理念非常重要。对恋爱、性、艾滋病这些话题,高校不应回避,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教师与学生探讨两性关系。高校也可以开设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公选课,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性,加深对恋爱、婚姻、家庭的认识。恋爱中的女孩子比较感性,如果男孩子坚持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而要求发生性行为的话,女孩子一般都会顺从男孩子,但其日后很容易受到伤害。就像中国人大都不习惯戴安全带,交通意识淡薄,导致路面存在安全隐患一样,很多大学生的安全性行为意识也非常淡薄。高校应强调大学生恋爱中的安全性行为和责任意识,“我选择,我负责,注意对双方的保护”。

第二、要加大对高校同性恋群体的健康教育力度。高校同性恋群体往往容易成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忽略的对象。事实上,同性恋者也是容易感染上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据目前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同性恋中男性占3%—4%,女性占1%-2%,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且随着各高校的逐年扩招,这个群体还将进一步的扩大。同性恋不被社会认可,隐蔽性强,但他们有固定的圈子和活动场所,同性恋者通过肛交等不洁性行为很容易感染上疾病,如艾滋病。因此,高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也要花大力气加强对大学生中同性恋群体的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了解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了解程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的侵害对象为20—40岁的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和成年人(在我国,20—29岁年龄组感染艾滋病的人占到了全国艾滋病患者的51.9%),而这些人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不发生婚前性行为,不以任何方式吸毒,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不与他人共用针头之类的医疗用具,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穿耳洞、纹身、文眉、针灸等,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不与他人共用可能刺伤皮肤的日常用品等都是预防感染HIV病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写在最后

作为易受侵害的人群,我们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远离艾滋病,还可以带动社会其他成员,有效地减少艾滋病的蔓延。

作为我们大学生们可以从饮食、行为等多方面避免感染HIV病毒,正确对待男女恋爱问题,洁身自好,增强防范意识。其次,我们应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艾滋病患者,让他们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正如濮存昕通过媒体对大众呼吁:“给艾滋病患者多些宽容,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推文4:



0条评论